指截取文章或谈话中的某一段落,而不顾整体内容的原意。
出处:左传.襄公二十八年齐庆封好田而耆酒,与庆舍政,则以其内实迁于卢蒲嫳氏,易内而饮酒。数日,国迁朝焉。使诸亡人得贼者,以告而反之,故反卢蒲癸。癸臣子之,有宠,妻之。庆舍之士谓卢蒲癸曰:「男女辨姓,子不辟宗,何也?」曰:「宗不余辟,余独焉辟之?赋诗断章,余取所求焉,恶识宗?」癸言王何而反之,二人皆嬖,使执寝戈而先后之。
南朝梁.刘勰《文心雕龙.章句》:「寻诗人拟喻,虽断章取义,然章句在篇,如茧之抽绪,原始要终,体必鳞次。」 宋.孙奕《履斋示儿编》卷六:「夫子於《孝经》之书,断章取义,无所不可,而六经之道通矣。 」 清.沉德潜《古诗源.例言》:「《诗》之为用甚广。范宣讨贰,爰赋〈摽梅〉;宗国无鸠,乃歌〈圻父〉:断章取义,原无达诂也。」 《红楼梦》第五六回:「探春笑道:『如今只断章取义;念出底下一句,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!』」 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九回:「碰巧他这位老贤甥,听话也只听一半,竟是断章取义。听了老母舅临终的说话,以为是老母舅保举他堂舅爷接他的手,所以才会夸奖他能干。」
这些断章取义的批评文字,不值得一看。 你把我的话断章取义地加以曲解,并非我的原意。 我最怕这种话听一半,就断章取义,大发谬论的人。 更多句子 ++
截取文章的某一段或谈话中的某一句,而不依循全篇文章或谈话内容的原意。语本《左传.襄公二十二年》。【造句】:请先听对方把话说完,不要断章取义,造成不必要的误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