蛎鴴(蛎鹬)

【蛎鴴(蛎鹬)】基础信息( 学名,英文)

词语 鴴(
英文 Eurasian Oystercatcher
学名 Haematopus ostralegus
繁体 蠣鴴(蠣鷸)

【蛎鴴(蛎鹬)】介绍

体长40~46公分。雌雄外形相似,喙橘红色,脚粉红色,具红色眼圈,虹膜红色;飞行时可见翅膀上明显的白色翼带;尾羽白色,尾羽末端具黑带。非繁殖期时颈部也有白色半颈圈,喙色泽较暗。幼鸟羽色较晦暗,杂有褐色斑点,具一白色半颈圈,眼睛具褐色眼圈,虹膜褐色,喙基部黄红色,尖端暗褐色,脚灰色。幼雏背部暗黄色,胸部、腹部白色。

【分布】

共3亚种,分布于欧洲、亚洲和非洲,夏季于欧亚大陆北部繁殖,冬季迁移至非洲北部、欧洲南部及亚洲东部。

【生活习性】

非繁殖期时会聚集成群。觅食时会用喙深入土壤或泥巴去探取蠕虫、昆虫幼虫、软体动物。平时于草原奔跑时,翅膀上抬,一边振翅一边发出“kleep kleep”叫声。繁殖期4~7月,繁殖地主要在海岸,岩砾、沙滩、海边草皮、岩石陆岬和岛屿等,但有部分往内陆筑巢,例如河谷、高沼地、烧过的地面甚至是开阔的林地。求偶展示时会作吹笛表演,显示其兴奋的状态,两、三只甚至更多只的蛎鴴会伸直颈部,肩也会跟着向前,喙尖朝下,张喙发出一连串的“kle-eaps”声,并合并颤音,再渐慢且重复多次;此展示多在跑步时发生,但有时也会在空中,甚至在栖枝上,有时有宣告领域的作用。雄鸟有时会在空中作蝴蝶式的飞行,以吸引雌鸟与之交配。巢明显,可用好几年,以小卵石、贝壳、野兔粪便和植物茎组成。雌雄共同筑巢、孵卵。每窝可产2~4个卵,卵和岩石色泽相近,具暗色斑纹。孵化期24~27天。幼雏1天后便能离巢,但要35天后才会飞。

【蛎鴴(蛎鹬)】相关的组词

【蛎】组词

【鴴】组词

热门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