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喻侥幸逃脱法网的人。
出处:史记.卷一二二.酷吏列传.序〔注解〕
《京本通俗小说.冯玉梅团圆》:「希周道︰『承娘子志节自许,吾死亦瞑目。万一为漏网之鱼,苟延残喘,亦誓愿终身不娶,以答娘子今日之心。』」 元.郑庭玉《后庭花》第二折:「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,急急似漏网之鱼。」 《醒世恒言.卷三.卖油郎独占花魁》:「忙忙如丧家之犬,急急如漏网之鱼。担渴担饥担劳苦,此行谁是家乡;叫天叫地叫祖宗,惟愿不逢鞑虏。正是:宁为太平犬,莫作乱离人。」 《儒林外史》第五回:「幸得衙门后身紧靠着北城,几个衙役,先溜到城外,用绳子把张、范二位系了出去,换了蓝布衣服、草帽、草鞋,寻一条小路,忙忙如丧家之狗,急急如漏网之鱼,连夜找路回省城去了。」 《镜花缘》第六六回:「二来自离本国,已如漏网之鱼,岂肯仍投火坑。」
虽然警方展开大力扫荡,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没被抓到。 高层决定严办所有吃案的失职人员,不许有任何漏网之鱼。 警方将贩卖军火的走私集团一举成擒,没有漏网之鱼。 更多句子 ++
比喻侥幸逃脱的人。【造句】:上级决定严办此次事件的失职人员,不许有任何漏网之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