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型鲛类,体形壮硕,可成长至3公尺以上。吻端宽圆;鼻孔间距为口前吻长之1~1.1倍;眼圆而小;前鼻瓣短,呈钝角三角形;上唇沟短而不明显;齿式13~14/13~15,14/14较常见;上颌齿颇宽,呈三角形,齿缘锯齿状,无小齿尖。背鳍间具隆脊,第一背鳍特大,外角圆而不似刀状,起点位置在胸鳍后角稍前方,内缘长,约为基底长之1/2或略短;第二背鳍大且高,高度为全长之2.7~3.9%,内缘短,长度约为其高度之1.0~1.1倍,起点位置约与臀鳍起点相对或稍前;胸鳍大型而延长,外角宽圆,前缘长约为全长之19~29%;脊椎骨数228~244节,尾鳍前脊椎骨数123~131节。体背铜灰色,腹面白色,各鳍亦具白斑,第一背鳍、腹鳍、尾鳍下叶,第二背鳍基底末端及尾鳍上叶起点均具黑色斑,有时黑色斑亦出现于两背鳍间,成鱼后则逐渐褪色。
为泛世界性种类,广泛出现于世界各大洋之温带及热带海域(南北纬40度间)。台湾于东北部及西南部海域均有渔获记录。
外洋兼沿岸栖息的种类,适水温18~28℃,喜好生活于水温20℃以上之水域。生性活跃,但游泳速度并不快。胎生种类之一,每胎产仔1~15尾,母体产仔的数目有随体型增大而增加的情形。妊娠期约1年。主要以硬骨鱼类为食,有时亦食用海鸟、海龟、软体动物、甲壳类。最大可成长至350公分以上,一般体长均不及300公分,成熟体长约180公分,胎仔产出体长60~65公分。
可由延绳钓或拖网渔获,是台湾地区沿近海鲨渔业的主要渔获对象,经济价值高,鱼肉供食用。